作者:劉學正 回顧百年歷史,是怎樣一種偉大的力量讓中國共產黨始終無比堅強,經千難而百折不撓,歷萬險而矢志不渝,在蓬勃生機中取得輝煌成就?翻閱《初心如故(精編版)》一書,答案呼之欲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披荊斬棘、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信念如磐,鮮紅的黨旗永不褪色。 該書由“革命詩詞”“紅色家書”“烈士遺書”“入黨志愿書”四輯組成,以28位中國共產黨人優秀代表的文獻資料、鮮活事例為切入口,解讀文字背后的精神內涵,探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功基因。他們中,既有革命戰爭年代的先輩先烈,也有社會主義探索建設時期的道德模范,還有新時代建功立業的時代楷模。一首首豪情滿懷的革命詩詞,一件件柔情綿綿的紅色家書、凝結血淚的烈士遺書、承諾如山的入黨志愿書,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毛澤東寫于1965年的一首詞,充分表達出中國人民敢于創造、勇于創新的凌云壯志。而楊靖宇在獄中創作的《田中奏折》:“世上歲月短,囹圄日夜長。民族多少事,志士急斷腸。”則把一位革命者在民族危難之際身陷牢獄,無法報效祖國的焦急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百余年的征程里,中國共產黨人以澎湃的愛國熱情、不懈的奮斗激情,寫下了大量廣為傳誦的詩詞佳作,“紅色烙印”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色家書,飽含著赤誠與摯愛,從字里行間可感知到一個個崇高的靈魂。奔赴戰場前,邱少云寫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封家書,“為了讓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們一家過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個啥子么?你們在家要把分的地種好,多打些糧食,多交些公糧,支援抗美援朝。”得知兒子有調動工作的想法時,從來不沾公家“光”的徐海東在信中告誡他,作為一名黨員,務必“事事、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堅決服從革命需要,服從組織決定,萬萬不能搞特殊!” 無論威逼利誘,還是嚴刑拷打,革命烈士們始終持守初心,寧死不屈,他們留下的遺書,無疑是最有力的見證。方志敏被捕入獄后,志堅如鐵石,受盡殘酷折磨,沒有透露半點黨的機密,臨刑前,他手書:“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小說《紅巖》“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同樣有著大無畏氣概,英勇就義前,她寫信托付表弟撫養自己的孩子,“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一位革命母親對孩子的愛與希望溢于紙上。 入黨志愿書,是對黨的莊嚴承諾,托舉起堅貞的信念。錢三強作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用一生奉獻詮釋“國之脊梁”,他在入黨轉正申請書里表示:“將警誡自己不要帶有特權思想,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而用生命叩開地球之門的黃大年,則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薄薄幾頁紙,盡顯中國共產黨人“以身許國”的熠熠光輝。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蘊含信仰之力,凝聚品格之力,綻放奮斗之力。讀罷該書,我愈發感受到,唯有初心如故,堅持不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才能告慰歷史,才能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和捍衛者。 ( 編輯:tln ) |
最是初心見偉力——讀《初心如故(精編版)》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2-06 打印

- 上一條:仰韶兌碗面——蘊藏在民間的百年品牌
- 下一條:再現世界杯的百年風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