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紅旗渠時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感奮之余,我的思緒回到2021年5月,當時,我與50名三門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一起到安陽林州市紅旗渠干部學院參加培訓學習。3天里,聽專家、教授講述紅旗渠建設的曲曲折折、人物命運的起起伏伏、“人工天河”的熠熠生輝、人才發展的漸進歷程;聆聽講解員講述紅旗渠紀念館里真實感人的悲壯故事,實地體驗紅旗渠青年洞等工程的建設奇跡,還觀看了紀錄片、話劇、央視訪談等,心靈受到極大震撼。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對《林縣報》當年所發揮的巨大歷史作用、現在所蘊含的現實啟迪,印象特別深刻。培訓課上,我看到省委黨校專家曹彥鵬在課件中展示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的《林縣小報》《林縣報》時,一下子便激動起來。誠如不少學員課后感慨,多虧有這個報紙,客觀真實地記錄下當年楊貴書記帶領林縣人民戰天斗地、持續十年建成紅旗渠的偉大創舉,才使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曹彥鵬教授課件上展示了1958年1月3日《林縣小報》的頭版頭條報道,大紅標題“全黨動手 全民動員 苦戰五年 重新安排林縣河山”格外醒目。曹教授動情地說:“從這個大紅標題及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年輕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多么意氣風發、激情滿懷。” 1959年7月30日的《林縣報》,頭版頭條刊登了省委要求《集中全力把抗旱運動推向高潮》的報道。多少年后,楊貴曾回憶說,這年大旱讓林縣縣委班子清醒意識到:旱情和責任逼著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才有了后來跨省引水重大決策的實施。歷史轉折點,通過《林縣報》定格在那一年。 而《林縣報》號外,則刊登了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接見楊貴的大照片,刊登了一則《我縣十年水利建設成績驚人》的長篇報道,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新聞價值。 由《林縣報》在歷史中的特殊價值,我聯想到《三門峽日報》。我在三門峽日報社工作已經31年,既當過記者、編輯,也在采編管理崗位工作過;仨煌,30多年來,我和同事們盡最大努力,真實、客觀地記錄了三門峽市的變化與發展,反映了全市人民從激情燃燒的歲月到“二次創業”“三次創業”的巨大變革,也見證了黨報的嬗變歷程,認識到黨報、黨媒的特殊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近年,隨著網絡沖擊和手機普及,全國各地黨報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實際問題,如何開新路、破新局,也是我這名“老記者”“老報人”時刻牽掛的問題。通過閱讀《林縣報》,我看到了黨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意義和生動光輝,堅定了黨報未來發展的信心,相信在紅旗渠精神的引領下,黨報人一定能砥礪前行,再創新的輝煌。 ( 編輯:tln ) |
讀《林縣報》的感悟
尤黎明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1-22 打印

- 上一條:文人墨客詩詠硤石
- 下一條:仰韶兌碗面——蘊藏在民間的百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