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0eq8w"><label id="0eq8w"></label></pre>

<p id="0eq8w"><strong id="0eq8w"><xmp id="0eq8w"></xmp></strong></p>
    1. <track id="0eq8w"></track>

      <table id="0eq8w"></table>
    2. 2023年03月05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文人墨客詩詠硤石

      張珂瑩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1-22   打印

        硤石風景 資料圖

        硤石之名由來

        硤石,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東部,距三門峽市區約36公里,面積69.42平方公里。隴海鐵路、連霍高速、鄭西高速、310國道過境的硤石鄉,歷史上曾設過硤石縣。

        硤石歷史上曾有許多名字,如崤縣!短藉居钣洝吩涊d:“后魏(即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陜縣東界于冶盧,置崤縣……取崤山為名。”而冶盧與今交口“野鹿”發音極為相似,有專家認為,那便是今日的野鹿村。以野鹿村為界,以東為崤縣。之后崤縣幾度廢立、遷移,最終改名硤石縣,公元606年廢縣后并入陜縣。公元617年再置崤縣,但很快又被廢除。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再設崤縣,公元620年將縣城遷至今硤石附近。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崤縣移治所于硤石塢,置硤石縣,與陜縣同歸陜州,硤石鄉境域屬河南道。

        宋朝建立后,公元967年,硤石縣城又遷至今硤石。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廢硤石縣為石壕鎮并入陜州,屬永興軍。由此可知,在公元487年到公元1073年間的近600年時間里,今陜州區東部主要地區屬于崤縣或硤石縣管理。

        金朝時期,廢陜縣又置硤石縣,屬金昌府。

        元朝時期,廢硤石縣,又置陜縣,歸陜州,屬河南路。

        因硤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史上有眾多名人曾來到此地,并留下許多詩篇。

        韓愈詠嘆硤石西泉

        韓愈一生仕途不順,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科舉,終于登進士第。次年,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遭遇失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再度至長安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失敗。后雖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但好景不長,幾遭貶黜。

        在文學上,韓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有感于文壇過于追求形式而不重視內容,于是發起了倡導秦漢傳統的古文運動,身體力行將這種文風發揮到極致。

        歷史上韓愈曾多次來到三門峽,留下了幾首與硤石相關的名作。他對硤石西泉尤為喜愛,作有《硤石西泉》一詩:

        居然鱗介不能容,

        石眼環環水一鐘。

        聞說旱時求得雨,

        只疑科斗是蛟龍。

        詩中的“鱗介”又稱介鱗,是水族的統稱。全詩大意為:小的泉眼居然連小魚都不能相容,石中圓眼一環環相套,水就只有一大鐘。聽說旱年時候求它能夠下雨,這只能懷疑把泉水中的蝌蚪當成顯靈的龐大蛟龍了。又作一首《次硤石》:

        數日方離雪,今朝又出山。

        試憑高處望,隱約見潼關。

        全詩展示了詩人雪后出山的情景。

        岑參送別詩提及硤石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被千古傳誦的詠雪名句,作者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曾在虢州府(今靈寶市)做過兩年官。

        岑參在虢州做長史期間留下了不少詩篇,而其中有一首《送張卿郎君赴硤石尉》:

        卿家送愛子,愁見灞頭春。

        草羨青袍色,花隨黃綬新。

        縣西函谷路,城北大陽津。

        日暮征鞍去,東郊一片塵。

        其中“征鞍”意為放置鞍具,代指騎馬。全詩描寫了岑參與朋友一起送別友人之子去硤石做硤石尉的情景。

        眾詩人的硤石情懷

        歷史上還有許多詩人到過硤石,留下不少詩句。

        劉長卿曾作《硤石遇雨宴前主簿從兄子英宅》一詩:

        縣城蒼翠里,客路兩崖開。

        硤石云漠漠,東風吹雨來。

        吾兄此為吏,薄宦知無媒。

        方寸抱秦鏡,聲名傳楚材。

        折腰五斗間,黽勉隨塵埃。

        秩滿少馀俸,家貧仍散財。

        誰言次東道,暫預傾金罍。

        雖欲少留此,其如歸限催。

        描寫了硤石雨中的景象,其中,“吾兄此為吏,薄宦知無媒”借這場雨表達了對兄弟仕途的擔憂以及對俸祿微薄的感慨。

        蕭穎士,字茂挺,號文元先生,唐朝文學家、名士,高才博學,工于書法,其詩語言樸實,多清凄之言。他曾作《早春過七嶺寄題硤石裴丞廳壁》一詩:

        出硤寄趣少,晚行偏憶君。

        依然向來處,官路溪邊云。

        茲路豈不劇,能無俗累紛。

        槐陰永未合,泉聲細猶聞。

        彌歡春罷酒,牽卑從此分。

        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風薰。

        “向來處”即來時路。“官道”即國道,是對道路兩邊景色的描寫。“劇”為困苦之意,“俗累”指世俗之累,這一路是這樣的困苦,世俗之累也是這樣的紛亂苦惱。“彌歡”即盡情歡樂,“牽卑”是被小職務牽拘,盡情享樂飲酒過后,為了官家的事不得不分別。此詩訴說了蕭穎士對裴縣丞深深的不舍與思念之情。

        晚唐詩人韓偓有詩《出官經硤石縣》:

        謫宦過東畿,所抵州名濮。

        故里欲清明,臨風堪慟哭。

        溪長柳似帷,山暖花如醭。

        逆旅訝簪裾,野老悲陵谷。

        暝鳥影連翩,驚狐尾纛簌。

        尚得佐方州,信是皇恩沐。

        詩中“溪長柳似帷,山暖花如醭”兩句極為精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溪柳與花的狀態,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司馬光贊硤石桃花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編纂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是宋朝陜州夏縣人,對陜州感情深厚,一生創作了有關陜州的詩作13首,曾多次請求到虢州(今三門峽市西部)任職,與三門峽有著很深的淵源。

        他與陜州相關的13首詩中,有一首便是關于硤石的《陜城桃李零落盡硤石山中今方盛開馬上口占》:

        西望飛花千樹暗,東來芳蕊一番新。

        行人不惜泥涂倦,喜見年光兩處春。

        陜州城內的桃花都零落已盡,而硤石山中的花朵卻依然盛開。“芳蕊”便是指花朵,感嘆在一年之內,能夠在陜州城與硤石兩次看到春天。該詩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從陜州城到硤石因溫度等環境因素,形成的不同景象。同時表現了詩人看到城里芳菲盡,山上桃花紅的奇特景象后的興奮之情。


      ( 編輯:tln )
      免费视频a片网址_亚洲精品推荐午夜片_aⅴ无码国产在线_亚洲无线无码高清
      <pre id="0eq8w"><label id="0eq8w"></label></pre>

      <p id="0eq8w"><strong id="0eq8w"><xmp id="0eq8w"></xmp></strong></p>
      1. <track id="0eq8w"></track>

        <table id="0eq8w"></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