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黃昏時分,當今年第一場冬雪飄揚在秦巴山區深處,盧氏縣城關鎮初級中學開著空調的書法教室燈光明亮、暖意融融,十多個書案上整齊地擺放著“文房四寶”,來自八年級10班的汪靜琪同學專心致志地臨摹《多寶塔碑》字帖。“汪靜琪挺聰明,很喜歡練字,參加了學校書法社團,進步很快。”輔導教師郭雯說。 今年上半年,汪靜琪還在獅子坪鄉初中就讀,鄉村學校不具備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特長的條件。她家住豫陜兩省三縣邊界的獅子坪鄉毛河村,距縣城120多公里,海拔近2000米,山大溝深、人煙稀少。從上小學開始,伴隨著盧氏縣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所讀學校先后三次“并、遷、轉”,汪靜琪也隨之三次“轉學”。 2017年9月,汪靜琪就讀的村小學僅有的8名學生、1名教師并入了獅子坪街的鄉中心小學;2018年該校易地新建搬遷至花園寺村,汪靜琪隨之轉入設施齊全、環境優雅的新校區就讀。今年下半年,新學期開學,她所在的獅子坪初級中學整體轉入城關鎮初級中學,她來到了這所教學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先后獲得河南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三門峽市示范性初中等多項表彰的學校。 一次次轉學,汪靜琪一步步走出大山,見識了更多的老師、同學,體驗上了更好的教學設施,這位小姑娘的學習成績、習慣養成和性格品質也變得越來越好。今年下半年新學期開學,獅子坪鄉初中、雙槐樹鄉初中等11所農村中學的所有學生1489名,其中1456名學生進入城區的3所中學就讀,占比高達97.8%,剩余的33名學生選擇到附近的中心鄉鎮中學就讀。 從“一個學生也難擠進去”到這么多的學生整體實現“進城求學夢”,得益于盧氏縣今年下半年啟動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優化工作。 盧氏縣是全省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區縣,2020年2月脫貧摘帽前貧困發生率接近20%,高居全省之首。“治窮先治愚。”脫貧攻堅戰中,盧氏縣投入資金10.39億元,新建、擴建中小學60所,按照國家一級標準配齊了N95教學一體機、體音美教室、計算機房等教學設施。2018年11月,盧氏縣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驗收,全縣5萬多名適齡兒童無一輟學,高標準實現“有學上”。 盧氏縣并沒有停下教育優先發展的腳步,而是努力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 轉變從直面困局開始。汪靜琪家住的獅子坪鄉是典型代表,2017年,獅子坪鄉有中學1所130名初中生,小學8所300名學生;而今年上半年,該鄉初級中學僅有62名學生,中心小學學生減少到132名,教學點3個49名學生,農村學生銳減,學校多、小、散、弱。為了保證教學,師生比遠遠超過國家標準,就這樣一些課程還難以開齊,課外活動更是無從談起;不僅如此,累及城區學校教師配比不足,教師負擔承重。 盧氏縣出臺一系列政策,籌集大批量資金,支持城區學校、引進民辦學校、爭取援建學校、建設新區學校,精準調配師資、利用高中校舍,今年下半年開學前,完成了11所農村初中整體撤并,還把32個偏遠教學點全部并入鄉鎮中心小學。 伴隨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是服務保障能力的提升,盧氏縣累計建成教師周轉房1111套,率先在三門峽市實現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全覆蓋;高標準建設農村教師住房,建成城區春暉苑小區740套教師住房,還在小區周邊投資6000余萬元建設連翹文化公園。按時足額發放鄉村教師“三項補貼”,縣財政每年新增1700余萬元支出,實施寄宿制學校后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縣開通校車運營,保證山區學生安全往返。為保證學生伙食營養衛生,該縣在實行財政補貼營養餐的基礎上,全面實行“明廚亮灶+6S”管理。 注重硬件建設的同時,盧氏縣還努力提升教育“軟實力”。實施“五好工程”,涵養了一批具有成長力、社會影響力、富有創造力的“好學校”“好校長”“好班主任”“好教師”“好學生”。2021年,盧氏縣落實管理、編制、師資、經費“四下沉”,在周邊縣(市、區)中率先撤銷了19個鄉鎮中心校,116名工作人員返崗教學一線。今年8月,盧氏縣在全縣中小學全面推行“縣管校聘”改革,3572名教師通過“校內直聘、校內競聘、跨校競聘、組織調劑”走向新的工作崗位,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增能減”中激發了教書育人新動能。該縣還被列為國家信息化建設試點縣、河南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 盧氏縣城新區投資1.6億元的育賢中學、投資2700萬元的春暉幼兒園正拔地而起,眺望著即將建成的現代化學校,該縣教育體育局局長雷張濤說:“2022年,盧氏縣完成了100%的小學進鄉鎮或縣城的任務;2023年下半年,我們將實現84%的初中集聚在縣城的目標。” (張海軍 黃海峰) |
盧氏縣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已實現11所初中進縣城、32所小學進鄉鎮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2-0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