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星羅棋布,窯洞若隱若現,山巒此起彼伏。近日,漫步在澠池縣城關鎮呂祖山,一座神秘的在建“城堡”引人注目。“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中房智慧康養產業園,采用的是依山傍崖的立體式建筑方式。”澠池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崔博非向記者介紹。 為了深入挖掘中醫湯道民俗文化,該縣充分利用現有的溫泉資源,規劃設計了豫西丘陵地區獨有的立體式山坡建筑,既建造了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玻璃陽光房,又建造了極富地域特色的窯洞,滿足了不同游客的度假需求。 “目前,我們的溫泉井已經建成,井深2310米,水溫55攝氏度,富含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崔博非繼續介紹,此處溫泉里含有的“鍶”“氟”含量已達到國家醫用礦泉水標準,是全省唯一的氯化鈉溫泉井。 為了豐富中醫湯道民俗文化,該產業園在規劃之初,就同步融入了水中運動、老年大學、研學教育、拓展訓練等配套產業,建成后將成為豫西地區康養領域的一顆耀眼新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了實現此目標,全市各縣(市、區)盯緊“文”字定規劃,圍繞“文”字做文章,聚焦“文”字拓產業。 “黃河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勢文化資源,目前正在建設的中流砥柱博物館,建成后將再現當年黃河泛濫的場景和建設大壩的艱苦歲月,激勵當代人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為了新的目標,不斷勇毅前行。”12月4日,談到黃河砥柱景區的建設工作,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毋慧芳激動地表示。 為了留存歷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除了中流砥柱博物館,我市還著力推進以八路軍澠池兵站、劉少奇舊居、小南川抗日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等為主體的“憶紅色腳步·守百年初心”線路,以豫西百草園、趙溝古村等為主體的“養愜意身心·喚濃摯鄉愁”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切實將文化遺存和自然景點“串珠成鏈”,傾力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經典線路。 為了提高文化自信自強,我市加速推進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西坡遺址F105大房基復建三大考古項目建設,積極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重點實施仰韶村考古圣地“七個一”工程建設。此外,利用函谷關、老子和《道德經》文化要素,我市正在加緊打造老子文化養生園。 “中國考古圣地,果然名不虛傳!”11月27日,在首屆仰韶論壇上,全國考古界的頂尖大咖,無不對三門峽文化贊不絕口,再一次彰顯了崤函大地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寶藏。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三門峽市如火如荼地實踐著、見證著,閃爍出迷人的光芒。 |
在文化里挖“富礦”
本報記者 侯鵬云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2-1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