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開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本報記者 孫猛 攝 ![]() 經開區黃河廣場是群眾休閑的好去處 本報記者 馮寶著 攝 ![]() 夕陽下,群眾在經開區的公園內自在游玩 本報記者 孫猛 攝 ![]() 農村人居環境越來越美 本報記者 張朝峰 攝 ![]() 今年8月,在疫情防控期間,經開區充分做好民生保障 本報記者 張朝峰 攝 ![]() 經開區實行智慧化黨群服務新模式 本報記者 徐小龍 攝 ![]() 三門峽經濟開發區西區(西北部區域)產城融合規劃設計圖 ![]() 經開區風光優美,自然生態資源得天獨厚 本報記者 杜杰 攝 請檢閱!這是經開區30年“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30年前,鄧小平南方講話的浩蕩春風吹入三門峽,一群懷揣夢想的人,在三門峽城區西部,邁出了建區興城的步伐;30年后,乘著三門峽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三門峽經開區”或“經開區”)“三化三制”改革的長風巨浪,新一代經開區人接續奮斗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高質量發展大路上。 素紙繪藍圖,拼搏拓新路。30年來,經開區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從衣食住行到公共服務,從生活冷暖到樂業安居,全區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一路走來,每一件關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在經開區發展中不斷得到扎實回應,“幸福經開區”成為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1 造人民之福 開拓發展坦途 位居三門峽“北大門”,經開區人的記憶里,總有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以下簡稱“黃河大橋”)的影子。從1993年建成通車起,這座橫跨豫晉兩省、連通三門峽對外交流的大橋,從一個側面,見證著經開區29年來的滄桑巨變。 翻閱泛黃的“記憶圖冊”,時光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國道209線橋南引線還是簡易的施工便道,作為市區主干道之一的黃河路,僅可通行至現在的向陽路(老甘棠路);從向陽街道向陽村口至陜州公園一段,只有一條鄉間小路,路面窄、坡度陡,許多人談起彼時騎自行車下坡膽戰心驚的經歷仍記憶猶新。 當時,崤山路也僅開通到大嶺路一帶,再向西則受4條大溝阻隔,陜州公園周邊還是荒蕪遍地。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開區的先驅們“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奇跡般地修筑了人工湖(今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硯池)、分陜路、市場路、商貿路以及水、電等經濟建設基礎設施…… 1993年,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大橋題寫橋名,豫晉黃河兩岸人民終于結束了隔河相望、擺渡交通的歷史。大橋通車,深刻改變了三門峽經開區在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地區的區位因素,也預示著經開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此走上了快車道。 在宏偉的黃河大橋上,多年來,前有防范“非典”的牢固卡點,后有阻擊新冠肺炎疫情“一橋設四關”的科學手段,2020年以來,經開區干部職工更是逐批“化身”防疫工作人員,多次晝夜不休地牢牢守護三門峽“北大門”,將人民群眾的平安祥和生活緊緊護在身后,在櫛風沐雨中不斷向前、再向前。 30年間,通過一次次道路建設和改造,經開區和主城區廣大群眾的日常出行變得越來越便捷順心。近年來,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開區道路“顏值”的提升也緊隨其后。 “2020年,城市‘北大門’國道209線兩側約10萬平方米的景觀提升改造工程高標準完工,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路走來,看到的是滿眼景觀、聞到的是馥郁芬芳。”9月30日,經開區建設管理部負責人介紹。 如今,作為豫晉陜3省重要的交通樞紐,經開區道路交通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國道310線橫貫東西;國道209線、三淅高速、浩吉鐵路連通南北……形成了高鐵高速雙十字、客運貨運雙中心的大交通網絡,無論是便民利民,還是服務經濟發展,都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2 謀人民之需 打造幸福家園 樂業安居,民生所系。 30年來,經開區人居環境面貌日新月異,居民生活條件大為改觀。 隨著城市發展、生活質量提高,流動人口多、居住設施陳舊的南關村、后川村的人居環境也亟待升級改善。2013年,南關村改造工程啟動,到了2017年,后川村也迎來改造提升,隨著城中村改造完成,廣大居民回遷到新居,兩個村近千戶群眾“住上新樓房、出門乘電梯”,嶄新的美好生活如期而至。 “南關村原來是經開區內一座破舊的城郊農村,如今已被高聳挺立的漢飛·世界城小區所取代。2017年,500余戶南關村民回遷至明亮的新房,開啟了城市社區品質的新生活。”9月29日,經開區向陽街道辦副主任薛占民將經開區幾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歷程娓娓道來。 眼下,經開區向陽村、三里橋村的建新拆舊工作正熱火朝天地進行,隨著2021年以來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積極推進,山前村、山后村村容村貌也得到根本改善。 一幅幅事關民生福祉的“紙上藍圖”穩步轉化為“現實美景”,土房土路的記憶,真正成了一去不返的“老皇歷”。 位于經開區分陜路的西苑小區建成已超20年,這是近年來經開區首批環境整治改造的老舊小區之一。如今,這里環境干凈整潔、基礎設施完善、物業管理有序,成為周邊居民口中“小區雖‘老’,居住條件卻越來越好”的標桿型小區。 “安裝電梯后,家里的老人上下樓和外出都方便了不少,群眾居住品質有了很大提升。”位于經開區的稅務局小區是全市首家成功加裝電梯的既有住宅小區,提起加裝經驗,居民們坦言與經開區愜意的人居環境、政府部門的指導幫助密不可分。就在2018年該小區成功加裝電梯后,全市第二、第三家成功加裝電梯的城市既有住宅小區,也相繼出現在經開區。 “自納入經開區管理以來,小區安防系統升級,墻體保溫工程完工,基礎設施不斷優化改造,物業管理還首次實現了居民自治。大家日子過得越來越安心,住得越來越舒坦。”9月28日,提起小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向陽街道甘棠社區器材廠小區居民自治小組組長李輝喜不自禁。 30年來,經開區將改善轄區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作為答好民生答卷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一批新建養老院、幼兒園、農貿市場等民生項目投入使用,城市功能配套愈加完善,經開區廣大人民群眾共建共享著高質量發展帶來的高品質生活。 3 干“民生所盼” 為“民生所贊” “春天的故事”旋律回蕩耳畔。1999年,在經開區,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宣告成立;2001年,三門峽市電力負荷控制中心大樓建成使用,成為當年經開區和三門峽市最高的地標性建筑;2014年,位于經開區的三門峽傳媒大廈(現為三門峽天鵝城國際酒店)封頂,作為豫西第一高樓,成為三門峽又一座城市地標;2019年,一座名為“翊初”的巨型雕塑,在經開區環島中央巍峨高聳,又迅速成為“天鵝之城”嶄新的地標建筑……這片土地上,從來都不缺少令人矚目的與時俱進元素。 今年以來,經開區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氛圍熱情洋溢。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翊初”雕塑不遠處的黃河廣場上,市民或唱戲聽曲,或閑坐游走,各守一份自在逍遙;秋高氣爽、惠風和暢,約上三五好友,行至黃河岸邊的婚旅基地,暢快游玩、聚會露營,處處是動人的歡快圖景……時光流轉,在經開區,也總有愜意的生活方式,為每一天充盈起鮮活美好的氣息。 近年來,走進經開區的大街小巷,“巧裝城市街角”“造景聚情”的“口袋公園”,更讓群眾感受到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城市生活新體驗。 經過巧思和改造,2021年以來,崤山西路兩側原本的封閉綠化帶、荒蕪區域,華麗轉身成為一座座具備鋪裝澆灌地面、園藝照明設施齊全的精巧小游園。 每當傍晚時分,五原路西段、市商會大廈東側的公園內燈火交織,與景觀植物相互配合,呈現出幽靜閑趣的夜景效果。2021年以前,這里曾是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混亂無序的“臟亂差”區域。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指引下,如今,這里已經高標準改造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眼下,九年一貫制的甘棠學校和甘棠幼兒園等教育項目,也在經開區加速推進,在不遠的將來,新增的近3000個中小學學位和500余個幼兒園學位,將為經開區和周邊地區的少年兒童提供更加堅實的優質教育保障。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目前,經開區服務群眾‘零距離’,社會治理‘全覆蓋’,居民訴求‘全響應’的創新工作模式已經成功建立。我們將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推動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社會共享水平進一步提升,讓人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三門峽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周童擲地有聲地說。 早年,經開區即實行了“小機構、大服務”“一個公章辦事”等服務模式,從服務人民、到服務企業,“貼心”和“高效”是一直不變的主旋律。2004年,三門峽龍來興業有限公司落戶經開區時,從洽談到開工建設僅用時1個月;時年5月,緣份果業公司開始洽談落戶事宜,當年10月便建成投產。 2020年以來,經開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以黨建為引領的改革創新在民生等各個領域不斷呈現出“向深里走、朝實里做,到基層去、往心里干”的蓬勃態勢。通過政務服務的“快車道”,2021年,河南布科思機器人有限公司落地該區僅用22天時間,造就了當時項目落地的速度之最。 如今,在經開區,“云端經開”政務服務中心和相關智慧服務平臺實現了群眾“最多跑一次”的愿景;向陽街道黨群服務中心24小時“碼上辦”“馬上見”服務模式和線上平臺,不斷完善著基層服務生態;以常年扎根社區、服務群眾的經開區分局警長慕守文為依托,成立的“老慕服務站”,吸引了一大批“老黨員”“老職工”加入其中,組成了下沉在群眾身邊的“老慕”工作隊。在今年三門峽主城區實施靜態管理期間,“老慕”工作隊的隊員們組成的應急物資保障組,為群眾累計處理特殊需求達百余件。 “經開區30年的探索實踐深刻啟示我們,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新時代、新征程,經開區將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始終為人民利益、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三門峽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瑞霞堅定表示。 |
請檢閱!這是經開區30年“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本報記者 徐小龍 吳若雨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0-1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