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溝這個名字聽上去很土,但她展現出的風韻卻是多彩多姿的。若是給她的風韻找一個關鍵詞,“原生態”恐怕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近些年,給瓦窯溝帶來美譽度最多的應該是杜鵑花。陽春三月、春和景明,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燦然怒放,以其壯美的豐姿吸引著遠來游客的目光和腳步。這里的杜鵑花有數十萬畝之多,全部生長在山坡茂林之中,自然天成、不加人工,開得熱烈奔放、無拘無束,充滿了山野情趣。杜鵑花又叫映山紅,稱得上是一種英雄花,當《閃閃的紅星》里“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那撥動童年心弦的熟悉旋律響起時,誰能不激動得心潮澎湃呢?到瓦窯溝來看杜鵑花,除了欣賞那無盡的美景外,更多的也是對浮躁心靈的一種洗滌。 與杜鵑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秋天的紅葉。幾場秋霜過后,那覆滿山岡的黃櫨樹的葉子悄然變了顏色,把遠遠近近的山頭和溝壑都涂成了一水兒的紅。在近前看,自然是有深紅、鮮紅、淡紅等層次的區別,可比作鑒賞工筆畫;往遠處看,則是一片連綿起伏的紅的海洋,這紅色一直延伸到天邊,簡直要與霞光連成一體了。山巒錯落間,紅的色調因陽光的照射有了深淺的變化,便又像波濤在前后涌動了。瓦窯溝的紅葉,整體上粗獷大氣,仿佛是西北的漢子,而且是喝過酒的,叫人一見面就能毫不設防、敞開心扉,與其同醉同醒、笑傲江湖。 相較于前者,人們對高河白龍廟原始森林的關注度無疑要低得多。但它卻是迄今為止河南省及周邊省份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這里還沒有被開發,故而人力影響的痕跡很少。沿著崎嶇的小路往森林里面走,但見古木參天、蔭翳蔽日,遠處清脆的鳥鳴聲不時傳來,給幽靜的林間增添了不少生氣。間或有潺潺溪水從峽谷中流出,走近看時,卻見U形的石質河道光滑如砥,向人們展示著久長歲月的印記。河水湍急處則沖刷出深淺不一的坑槽,渾如天然的浴缸浴盆,讓人又訝異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瓦窯溝吃食之豐美,也是可圈可點的,此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十三花”了。老鄉們自己養的豬、自己磨的面、自己種的蘑菇、自己曬的山野菜,用最傳統的手藝搭配烹飪,一碗一碗分十三樣端上來,團團擺滿整張桌子,讓人還未動筷已經垂涎欲滴了。另外值得一提的當然還有槲包,它是盧氏人過端午節的“粽子”,其實也是就地取材的產物。把槲樹的葉子采回來,陰干后焯水去掉生澀氣,然后包上當地產的黍米,再煮熟后就是成品了。槲包的觀感不好,甚至還有些丑陋,但打開后的那股清香味卻是讓人遇之難忘的。那些身在外地的盧氏人總不忘在端午節前讓家人寄些槲包,這成了游子們記住鄉愁的一種念想了。 說過了嘉木美食,再說一說瓦窯溝的人,其特點可用“質樸”一詞來概括。若是擱在過去,哪怕是行路之人,不拘走進誰家的院落,主人都會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荷包蛋來作招待,這在當地叫“喝茶”。至于現在,因為雞蛋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兒了,主人更會拿出果子、點心等請客人品嘗,那股實誠勁兒真是讓人感動不已。瓦窯溝有一個左腿截肢的困難群眾楊書春,是脫貧攻堅主題電影《鐵拐》主人公的原型,他用不屈不撓、自力更生的堅毅行動喊出了“拉一把、站起來”的時代強音,成為教育激勵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擺脫貧困、步入小康的全國典型。 瓦窯溝鄉古為興隆鎮,這個名字在過去只是一種愿景,而今這個愿景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有這滿目的勝景和滿地的碩果來作邀約,遠方的朋友們還能不把早日蒞臨的心動盡快變成行動嗎? ( 編輯:tln ) |
瓦窯溝風韻
□劉匯淵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1-23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