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取快遞被造謠成“寂寞富婆與快遞小哥偷情”,普通女孩分享訂婚照被造謠成“技師從良”……從近年的一些網絡熱點不難看出,在真假難辨的網絡空間,一些被煽動的情緒在以訛傳訛中衍生出負面影響。而這種不良影響力被有目的的人加以利用,有組織地加以傳播,嚴重危害社會。 “網絡水軍”通常偽裝成普通網民或消費者,在電子商務網站、論壇、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通過發布、回復和傳播特定內容信息等手段,對正常用戶產生影響,挑動公眾情緒,甚至實施針對某個人、某件事、某個話題輿論風向的人為操作。“網絡水軍”危害網絡空間的公共秩序,甚至左右普通人的命運,大家對此都有所了解,畢竟遭遇網暴的新聞屢見不鮮。但在人們不太關注和了解的領域,“網絡水軍”的橫行,還損害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侵蝕社會誠信的基石。 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依托“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持續對“網絡水軍”違法犯罪依法開展打擊,近3年偵辦案件600余起,抓獲嫌疑人4000余名。在這些案件中可以看出,在利益驅使下,網絡水軍從為他人增長粉絲及轉評贊數量,開展有目的的炒作、引導話題,到所謂的“控評”“引流”,早已經越過紅線,從中牟取暴利。如浙江被查獲的一犯罪團伙,以利用平臺規則為商戶刪除差評等手段,向電商經營者定向推薦非法業務,非法獲利80余萬元;山東公安機關摧毀的一個流量造假產業鏈,該團伙操控虛假流量的網絡平臺68個、網絡賬號20余萬個,涉案金額2000余萬元;廣東公安機關打掉的一個犯罪團伙,專門撰寫發布某行業負面信息并隨后實施敲詐勒索,非法牟利50余萬元。 在利用互聯網特性大肆牟利的同時,“網絡水軍”甚至與傳統的“洗錢”等犯罪活動相融合,使其更為隱蔽,如某團伙成立了為境外電詐、網賭等犯罪活動洗錢的黑色產業鏈,與平臺勾結,在直播間冒充粉絲打賞,自己留下部分利潤后把“洗干凈”的錢返還境外。 互聯網“三人成虎”的特征,以及一些“專家”和電商的推波助瀾,讓“網絡水軍”有了更大活動空間。比如近段時間,一種與新冠毫無關系的中成藥被傳為神藥、遭到瘋搶,任專業醫生在網絡上再三澄清也無濟于事。 阻止“網絡水軍”禍害互聯網,需要公安機關的打擊整治,也需要普通人相信科學、相信常識,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互聯網平臺要加快完善升級反“網絡水軍”程序、識別響應機制等。 |
嚴打“網絡水軍” 維護網絡良好生態
胡文超
來源: 發布日期:2022-12-14 打印

- 上一條:文明新風惠民生 共建共享奏華章
- 下一條:我市出臺“雙十百企”獎勵政策“升級版”